圍子村從其村民委員會所在地圍子坳得名,。圍子地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,,一是因這里最早的居民姓韋。二是從前坳上建有一座廟,,用石頭墻圍起來,,廟前有桅桿高高聳立,,故稱桅桿坳,后來被叫成圍子坳,。圍子村的東北角連接資源縣和湖南城步縣,,東、南,、西三面均靠江底村,,北面與地林村相鄰。轄圍子,、竹坪,、半界田、貝子,、塘心寨等9個自然村屯,,23個居民點,大致分為塘心寨片村,、皮水坳片村和牛頭寨片村,,全村為河谷小盆地、高山坡地和半山坡地地形,。
圍子村自然村屯的地名有的來自其所在的地理位置,,如排塘河口屯、大溪屯,、雙溪口屯,、皮水坳屯,半界屯,、泥沖屯,、貝子屯,大樹底屯,。有的來自那里的地形地貌,,如塘心寨、牛頭寨,、羅田包屯,、大田包屯,、小沖屯,其中塘心屯為山塘(山窩)中的村屯,,羅田包屯是因為村邊一座山包形似銅鑼,。有的地名來自那里的地物,如東木沖屯,、臘樹沖屯,,棕樹坪屯,其中東木沖屯,,從桐木沖屯演變而來,。有的來自居民的姓氏,如曾家屯,、李家屯等。
從《龍勝縣志》(1992年版)的行政區(qū)劃資料來看,,清乾隆六年(1741),,官府在圍子設貝子汛。為保證桂林至湖南方向官道的暢通,,清代同時還設立貝子堡,。1912年起圍子屬龍勝縣東團,1933年屬江底鄉(xiāng),,1947年屬泗水鄉(xiāng),,1949年11月屬東區(qū)江底鄉(xiāng),1952年5月屬三區(qū)江底鄉(xiāng),,1958年8月屬馬堤公社,,1961年5月為江底公社塘心大隊,1984年8月始設圍子村,。
作為軍事要地,,歷史上圍子沒有空閑著。最著名的有清道光二十九年(1849)十二月,,湖南新寧縣李源發(fā)率劫富濟貧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經(jīng)資源縣入境,,進入圍子、地林頭一帶活動,,然后再轉(zhuǎn)戰(zhàn)偉江,、平等、庖田等地,。1934年12月4日,,血戰(zhàn)湘江浴火重生的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向西進入龍勝地域。12月8日,,中革軍委和中央機關所在的軍委第一縱隊從江底出發(fā),,經(jīng)圍子,、地林頭、龍?zhí)练近S強界向馬堤,、偉江,、平等進軍,9日,,紅軍后衛(wèi)部隊與尾追的桂軍在圍子境內(nèi)激戰(zhàn),,犧牲了幾名戰(zhàn)士,事后,,當?shù)厝罕妼⒂⒘疫z體安葬,,還掩護紅軍傷員養(yǎng)傷,其中,,一個留下來的老紅軍還被當?shù)厝俗鸱Q為“老共產(chǎn)”,。
圍子村美麗幽靜的大地,像一個花木紛披的綠色懷抱,,那一抹一抹碧綠,、草綠、蔥綠,,那一團一團翠綠,、黛綠、墨綠,,都是圍子人多年來潑灑心血汗水寫下的執(zhí)著追求,。這些年村民因地制宜發(fā)展生態(tài)農(nóng)業(yè),大量種植杉樹及羅漢果和茶葉,。興許是地理條件優(yōu)越所致,,圍子村是龍勝境內(nèi)產(chǎn)靈芝最多的地方。天地化孕,,采英擷華,,使之成為圍子人獨特的致富門路。
在綠色不減的圍子村,,更蘊藉著一種蔥郁的精氣神,,那是生長在村民心中的靈芝。它生長在一種和諧包容的氛圍中,,一種經(jīng)過高度融合的文化土壤中,。圍子村的居民有漢族、苗族,、瑤族和壯族,,其中以漢族居多,多年以來,圍子村各民族互相尊重,,互相包容,,團結(jié)友愛,他們同講紅色故事,,同組幸福家庭,,同享發(fā)展紅利,同慶傳統(tǒng)佳節(jié),,同守村規(guī)民約,,同護和諧邊界,共居,、共學,、共事、共樂,、共享的團結(jié)氛圍濃厚,。圍子村的漢族大多原籍湖南,他們遷來后入鄉(xiāng)隨俗,,全盤接受這里的油茶文化,,同時又把漢族耕讀傳家的傳統(tǒng)在這里發(fā)揚光大,激勵著這里其他的兄弟民族,。這里的建筑文化,、飲食文化,、禮俗文化,、歌舞文化等,都在融合中發(fā)展,。這里的嫁娶,、賀壽極具儀式感,文化味極濃,,自始至終伴隨著各民族的山歌,,喜慶的歌堂通宵達旦進行。圍子民風淳樸,,待客之道友善,,熱情、細致,。2018年圍子村牛頭寨入選廣西傳統(tǒng)村落名錄,。(文:黃鐘警)
圖為圍子村航拍。